昨天,我听一个朋友瞎说,和我没关系哈,朋友,瞎说。
咱们国家房地产现阶段面临至少三个恶性循环,或者说下降螺旋。
第一个,消费者行为学。
房地产实际价格越跌,大家越不买。
以前这螺旋只在县城乡镇和十八线城市转圈圈,后面开始往三四线城市吹,最后吹到了一二线城市。
曾经还是刚需就卖非刚需就缓,但在实际价格下跌现状里,刚需也开始缓一手,从而导致了实际价格的进一步下探,缓的就更多了。
第二个,产业大困局。
不买房,保交楼就难。
你不买我不买,开发商手上就没有新的流水进来,那保交楼就是我给你保结果但不给你保时间,今年搞定算是保,100年后搞定也是在保,随便雇佣几个农民工敲敲打打就叫稳步推进中,弄得大家就更心慌,怕自己也被「保护起来」,更不买。
第三个,地方莫得钱。
开发商不脱困,地方财政就没钱。
房地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占比是49.1%,包括了24.3%的地方政府税收和92.2%的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你要敢把高度依赖土地价值的方专项债和城投债算上,那更夸张。
房地产预期不好,地方就没钱,地方都没钱了,曾经最从容惬意且极具消费能力的群体都被卡工资了,谁还敢信「好日子还在后面呢」的预期以及「你们放心买我把配套做好保证以后一路涨」的许诺,那就都不敢买房了。
没人买房,地方财政就更没钱,那就更没人去吃饼,更没人买房。
当然,除了这三个大家一眼就能看透的下降螺旋之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螺旋。
那就是,促销力度越大,大家越怀疑真实价值。
按这年头更火的另外一个产业,新能源车来举例,就很明确。
不是价格战打的厉害么,江湖上就出现了两种舆论导向。
一种,是一些车企降价,那叫让利消费者,那叫过了这村就没这店,那叫光,赶快下单支持一下。
另一种,是另一些车企降价,那叫把之前的车主当韭菜,那叫「日泥马退钱」,那叫屎,下单的要么坏要么傻。
现在房地产领域不断的出政策,就是希望取得第一种的导向效果,我给优惠了,你们好意思不买一套配合配合么?
不过在实际决策中,往往又是第二种导向占上风。
之前以为15%就是底,都快十倍杠杆了,没想到又来了一个7.5%,十倍说突破就突破,谁知道之后会不会再来个更生猛的,二十倍?三十倍?
结果就是,促销力度给的越急促,变化越迅速,大家越观望,怕自己成了「早一步就亏一堆」的大傻子。
记得以前中学读历史的时候,老师讲到清末戊戌变法,说小皇帝太心急了,103天里面下了上百道命令。
这些命令单独拎出来看其实问题不大,格局都是对的、方向都是准的、手段都是有的。
问题就是短时间内调整太大,弄的下面的人完全懵逼,出现了接到命令以后干脆不去做,反正过几天还有新补丁的诡异心态。
那……2024年前四个月里面,中央层面的楼市政策过70项,全国各城市的调控政策过300项。
一言以蔽之,过载了,集体进入观望期。
可惜观望就是冻结交易,交易冻结也就意味着有卖的没买的,亚当斯密的供需关系决定实际价格的无情大手就来了。
期房新房咱们就不说了,就说现在越来越吃香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二手房,都是挂的多卖的少。
有机构闲得无聊,或者说头铁,重点监控了14个大城市2024年前四个月的二手房情况。
交易量,同比降了19.5%,而挂牌量同比上升31.63%。
而从绝对值上,更刺激,每月新增挂牌量相当于每月成交量的19.8倍。
往好听了说,是不争朝夕待价而沽,往难听了说,就是二手房也卖不动。
促销力度那么大还卖不动,新的旧的都卖不动,那大家很自然的会觉得,之后还会有更大力度的促销,继续观望,继续螺旋向下。
当然,我们要正能量,要永远热泪盈眶。
按我那朋友的说法啊,手法还是有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库存。
到三月底,待售面积是7.48亿平米,历史之最。
按现在的销售速度,不考虑螺旋向下,100个核心监控城市里面有41个城市的去库存周期过了三年。
广东的韶关、浙江的舟山、青海的西宁,更是神勇三剑客,哪怕现在一平米都不修了,也分别要12年,8年和9年,才能卖完。
但别慌,2016年2月的时候,也达到过7.39亿平米的高峰。
那时候也是危急存亡之秋,不过被大智慧给处理掉了。
也就是喜闻乐见的,棚改货币化。
直接给拆迁棚户区居民发钱,然后让他们去商品房市场上买房,硬是上演了一出「左脚踩右脚」的升天之技。
所以,一定要相信大格局的智慧,有些智慧那都是可以突破经济学规律的。
智慧一:国家队。
按财新的说法,政策层面最近在憋个大招,建立全国性的房地产平台公司。
也就是说,不再是去年开启的央企国企买房兜底,那是各自为战。
不如来个一盘棋,统一负责收购和盘活各地的烂尾楼和库存房,改造成保障性住房。
这招的好处是,又一波流动性注入,天降大水重新冲刷一下供需关系。
智慧二:挤挤有钱人。
这年头虽然总体居民杠杆高,但挤一挤还是有钱的。
房子不好卖,但,中国人对土地的执念还是很强的。
可以用70年产权的模式卖地,地上具体怎么盖你心中的小洋楼,随意,过一次审批就好。
浙江丽水已经开始微小地块出让试点了,可以自己单独购买自建房,也能多个业主联合竞买、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