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小米SU7挺火。这款国产新能源车在预定阶段就创造了“神话”:4分钟订单破万,27分钟定出5万台,24小时定出近9万台。大家有称赞的,“外形拉风,有未来感”“提速快,比肩超跑”;也有质疑的,“外观设计有抄袭嫌疑”“交付周期太长”……近年来,很少有哪辆汽车受到如此多关注。
点赞也好,批评也罢,当人们“拿着放大镜来看小米SU7”,国产新能源车就已经“赢”了。“泼天的流量”,恰恰说明今天国产新能源车已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国产新能源车品牌热度持续提升,消费者的要求和期待自然水涨船高。曾经,市场上流行着“20万元以上不买国产车”的说法。而这次小米汽车定价20-30万元区间,却被不少消费者评价为“具有性价比”“诚意满满”。可见,公众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认知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国产车正逐步撕掉廉价车、低端车的固有标签。
近年来,从宁德时代成长为新一代“链主”企业,到第一家外商独资车企特斯拉倒逼国产车企加速升级转型,从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汽车品牌,到一众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收获大量“粉丝”……有人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卷”,但也正是在这样高强度竞争下,才锻造出一批身怀绝技、甚至在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领先的国产新能源车企业。国产新能源车,是否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福建福州港江阴港区,上汽集团生产的汽车驶上远洋滚装轮,该批次车辆将发往荷兰、埃及、英国等国家。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能否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是车企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有人评价,我国汽车产业曾经“以市场换技术”,而如今正发力“出海”,“以技术赢市场”。想在出海中劈波斩浪,爬出“微笑曲线”低端,就免不了扎硬寨、打呆仗,在产品质量、新品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下“笨功夫”。上世纪90年代,国产摩托车曾依靠低价,横扫本来由外国企业占据的东南亚市场。但极大的成本压力,导致企业无法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短短几年间,抢占的市场得而复失。往事重提,令人唏嘘,也给我们启示:重视品牌和口碑,做到质量过硬、服务到位、贴近市场,才能持续获得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
造车梦,总是与强国梦联系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当小轿车刚刚敲开中国大众消费之门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几个外国品牌。我们何时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这是多少中国人的时代之问。面向未来,“换道赛车”,甚至可能“换道超车”的国产新能源汽车,能否把这个问号变成感叹号?尽管过程必然不易,却值得我们由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