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理想汽车发布全新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原“研发与供应群组”和“销售与服务群组”整合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对理想汽车智能汽车业务的战略到经营闭环负责;总裁马东辉将担任智能汽车群组的负责人,向董事长兼CEO李想汇报。李想仍将负责汽车业务相关的产品线、产品部、品牌、战略等团队,并将更多精力投入AI(人工智能)领域。
此次调整涉及组织架构调整和李想未来工作部署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着理想一直以来的汽车线和李想近来一直强调的理想人工智能企业的定位。尽管关于后者只占据了很少的篇幅,但结合李想近两年内的发言和理想的系列举措,却能解读出大量信息。
调整组织架构,汽车业务做足战略储备
虽然前一天小米YU7刚刚上市,并公布了惊人的锁单数据,但理想汽车组织架构调整并非受此影响的心血来潮。
早在今年2月,理想汽车公司最高决策组织——战略管理委员会评审通过了“智能汽车战略闭环管理方案”,委员会授权总裁马东辉担任智能汽车战略负责人,为智能汽车领先战略的规划和落地负责。据了解,为了支持马东辉开展相关业务,马东辉接替李想,担任起“产供销联席会”主任。
上述职务之外,马东辉此前还直接领导“研发与供应群组”。此次调整,可以看作马东辉职能扩大,将“销售与服务群组”也纳入领导体系,由他统管智能汽车的研供销服,不仅从决策层还从实体架构上,支撑起从战略到经营的闭环。而此前领导销售与服务工作的高级副总裁邹良军,调整后担任公司销服业务顾问。

对于此次调整,李想自己做了非常清晰的解读,他表示:“为了承接理想汽车迈入千亿规模后对组织能力的新需求,支撑智能汽车业务从战略制定到执行落地,我们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调整。智能汽车群组成立后,将通过研发、供应、销售、服务的端到端经营与深度协同,更有力地支撑面向用户的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经营闭环,为理想汽车构筑面向下一个阶段的领先优势。马东辉作为理想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带领研发团队完成了从理想ONE、L系列到MEGA全系车型产品的研发和交付,并成功构建了增程电动、高压纯电、智能空间和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先的技术平台,成为今天理想汽车智能汽车战略的坚实地基。”
由此可知,打通决策层的研供销服不仅是为了优化现阶段的销量、经营,也是理想为未来规划埋下的又一个伏笔。
了解理想的读者或许清楚,最近以来,理想在人事、组织、体系、服务上动作频繁。例如,此前,理想还对销售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推行了战区制度,并将原本26个战区合并成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采取精细化运营。而在i系列上市之际,理想也在着力扩大纯电补能网,目前,理想已经上线超2500座超充站。

密集的调整突显理想求变求进与时俱进的积极姿态之外,也从侧面反映出理想销售的压力。一季度,理想汽车交付超9万辆,但略低于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理想汽车将全年销售目标下调至64万辆,并提高了纯电车型的销售比重。
而在6月27日,发布全新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的同时,理想也与港交所发布公告,下调二季度交付量预期至10.8万辆。5月,理想增程全系焕新,月销量也超过4万辆,但从6月前几周的销售数据来看,面对问界、领克、腾势等品牌,理想焕新带来的势能未能在6月有效释放,增程端的承压持续增加。而对于下半年即将上市的理想i8、理想i6而言,小米、特斯拉都是不容小觑的对手。此次调整,也再度透露出理想革新的决心,通过变阵,为即将面临的硬仗做好准备。
李想言行合一,更多精力聚焦AI
此次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从命名上也可看出几分端倪,除却是“汽车群组”外,理想还为其加上了“智能”的前缀。
近来并不算多的露面,除却卖力宣传自家车型,李想还致力于向外界传递理想AI公司的定位和他所理解的未来汽车定义。
在2024年底的《AI Talk》中,李想曾表示:“从企业角度来看,理想汽车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我们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从行业视角来看,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