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后,纽约爱乐乐团再度整团回归上海夏季音乐节。
7月2日,在梵志登执棒下,纽爱带来青年作曲家尼娜·谢卡尔的《光》、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并与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合作马勒《少年魔角》选段。7月3日,双方还将献演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和科普兰《第三交响曲》。
这也是梵志登卸任纽爱音乐总监之前的告别之旅。
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左)与指挥梵志登(右)
上海令人感到快乐
从2008年起,纽爱已在上海演出超过20次,2015年,纽爱首次在上海夏季音乐节展开“海外驻节”。纽爱和上海交响乐团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合作,“我们通过音乐建立友谊,长期的合作让我们发现彼此殊途同归。”梵志登说。
这一次,纽爱演出的曲目十分多样——既有德国传统经典曲目,也有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作品,“我们努力带来种类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性的多样性总是能激发音乐人最深沉的激情。”另外,“曲风上的全才,也是纽爱的一项拿手技能。我们乐于展示种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音乐节期间,纽爱的音乐家会与上海乐队学院学生并肩排练、演出。梵志登抽空参加了上海乐队学院十周年毕业典礼。他认为,年轻人确实需要有丰富乐队经验的老师授课,需要不同的老师指点,从全球化的视角去把握音乐,“不同的老师能带来不同角度的信息,能使他们的内心和学识更加丰富,成为一个更加全能型的音乐家。”
梵志登
“上海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开放包容的姿态,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力量。”梵志登喜欢上海,认为上海是最鼓舞人心的城市之一,“这里有热情的人们、独特的美食、风格各异的建筑,最重要的是有一支特别棒的管弦乐队和富有活力、不断发展的乐队学院。这里的一切都振奋人心,令我感到快乐。”
“上海有很多保护得很好的老建筑,也有很多时尚的新建筑,它们互相融合,与纽约很像。”他说,上海就像一颗心脏,由家庭、经济、文化等有机组成,它们健康地运转,构成了这座有活力的城市。
大器晚成的指挥家
在指挥界,梵志登是大器晚成的代表,38岁才开始指挥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
2012年,梵志登成为香港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也是这一年,他被《美国音乐》评为“年度最佳指挥”。6年后,梵志登成为纽爱的音乐总监,“没人认为我能走到今天的成就,我遵从内心声音,最后还是取得成功。”
每个夏天,他都会在瑞士授课,很多年轻指挥家来学习,也包括中国的。他发现一个世界趋势,好的交响乐团都喜欢任命年轻指挥家,“这看起来是好事,但也有一些危机,年少成名固然好,但是外界的声音也会让一些没有立即开展职业生涯的人感到慌张。”他告诉年轻指挥家:不用急,慢慢来,好好学,事业自然会水到渠成。
在他看来,拼命追逐一份事业,很可能事业飞速地来了,却没有时间打好基础。现年64岁的梵志登,每天依旧会花下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学习。
“沉下心来打磨非常重要。”他看到了社会的浮躁,很多人急于求成,总是希望种子10点埋下去,11点就开花,却忽略了时间。他也希望,不要去复制,任何复制别人的过程都是死胡同,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今年,梵志登会陆续从港乐、纽爱卸任,并与首尔爱乐乐团、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展开全新的合作。
“我不会降低标准,就像我对待纽爱那样。”他与首尔爱乐乐团的合作已经开始,有的音乐会门票在开票一分钟内售罄,观众将期待值拉满。他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的合作也将在一年后展开,巴黎是欧洲音乐的中心城市,他也很期待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用音乐治疗自闭症
1997年,梵志登和妻子共同成立了帕帕基诺基金会,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支持。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和梵志登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他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儿子。
“对自闭症儿童来说,直接进行眼神交流并不容易,眼神交流意味着心灵之间的交流。音乐建立了一座重要的桥梁,是触及自闭症儿童心灵的重要途径。”
梵志登介绍,基金会有45位音乐治疗师,通过演奏乐器与孩子们互动,并引导他们模仿,二者之间的联结逐渐建立,“正是通过乐器,孩子们开始对外界的人建立信任,也正是因为这种信任,他们得以敞开心扉,并最终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
在香港管弦乐团的12年里,梵志登和乐团每年至少为特殊儿童举办两场音乐会,为面临艰难处境的孩子与他们的父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社群。他说,不应低估家长在自闭症儿童成长过程之中的重要性,他们才是日常照顾孩子们最多的那群人。
在首尔爱乐乐团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担任音乐总监的新合同中,他专门写了一项条款:每年都要为自闭症儿童及其父母举办专题音乐会。
在荷兰,梵志登和小伙伴每两年为自闭症儿童建造一个康复中心,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居住、生活、学习乐器并接受音乐治疗,中心内部还建有音乐厅,让孩子们自己组织音乐会。
梵志登为康复中心取名“帕帕基诺”。这个名字取自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一个喜剧人物,他是一个自由的灵魂,乐观开朗,用这个角色的名字来冠名很合适。目前,康复中心已经建了四座,他希望还能建六座。